在神舟飞船划破天际的瞬间,人们看见的是璀璨星河,看不见的是深扎在电路板与数据流中的“根脉”。在航天科技集团的神舟飞船团队中,一群把“载人”刻进骨血的设计师用十几年的光阴诠释:真正的飞天,从来不在云霄之上,而在代代相传的手温里。
一个选择叩开星河之门
18年,足够一棵银杏幼苗长成亭亭华盖。而南洪涛的航天岁月,就这般静静地扎根在五院这片沃土里。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新闻铺天盖地。电视机前,一名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神色庄重——屏幕中航天员出舱的画面,让南洪涛想起高考填报志愿时写下的“航空航天电气工程”。
毕业时,他在多个就业方向中选择了五院,即便当时行业内有前辈说:“想来,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情怀’,只觉得能参与载人航天事业,是此生最热血的事。”南洪涛说。白天整船测试发现问题,晚上复查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现在。
工作之余,南洪涛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如何让航天器更好用,如何提升航天器研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于是,他改进方案,完善标准,用安全、可靠的设计以及完美的过程控制,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这些年总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拥有创新的想法和激情?“其实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每次进场都揣着自己的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新的认识和感悟。神舟十九号任务时,记了27条注意事项,这次任务,本子上又添了14条心得。”他说,就像老农侍弄庄稼,今天发现系统接口有个新情况,明天琢磨出遥测参数判读的新门道,小本子上的一字一句都是“土地”里刨出来的真章。而他的笔记也总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在“淬火”中成长
“发现问题就像找到‘鬼’。”事后复盘时,南洪涛用刑警破案比喻故障排查,每一次危机都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剥离线索。
年轻人好奇为何他能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原因,发现细节问题。于是,南洪涛常带他们去项目办会议室,“重点、落实、敏感、推动、沟通”10个字映入眼帘。他抚过条幅卷起的边角,“自天宫一号任务以来,我们就把这10个字融进了血液,代代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将这10个字视同生命的责任心。”
这种责任心在老一辈航天人身上更显厚重。数管专家刘向东曾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编写自动化判读代码,将400多个参数转化为可执行语句。退休前,他将其整理成代码库,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团队的宝贵财富。
2023年新入职的博士们很快领教了这种传承。“每一发任务的数据偏差,都可能藏着隐患。”五院王琛越回忆,刚入职时,自己对数据的敏感性较弱,但得益于航天领域“师徒制”的传统,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会对所有数据进行复核校核,总能发现他看不到的问题。这种“双保险”机制,确保了从总装到发射的全流程零失误。
在航天任务中,技术之外的能力同样关键。“教他们的第一课,是管理好自己的‘麦克风’。”王琛越的师父任长伟提到,作为飞船工程师,他们要通过调度电话与地面测试人员实时沟通,沟通时的指令准确性关乎全局。
“首先要听清指令,其次要反馈清晰,最后要避免无关信息干扰测试大厅。”任长伟说,这种“听清—执行—闭环反馈”的沟通模式已成为他们执行测试任务的标准。
田野也是团队中的“新生代”代表。他坦言:“刚入行时,老员工常说‘跟着好好看、好好学就行’。但实际上,我们还是需要快速独当一面。”
新员工需经历一线测试现场的“淬火”:在发射场实习一年,参与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甚至亲手编写测试代码。“只有摸透每个细节,才能回到总体岗位统筹全局。”南洪涛解释,这种“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培养模式,让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关键任务的技术迭代。
接力的温度
深夜的测试大厅灯火通明,南洪涛却把加班的年轻人往外赶。他指了指正在学习AI异常识别系统的田野:“当年刘向东老师手工编了上百条判读语句,现在你们让算法啃透上万组数据——我们有新老结合的‘航天速度’。”
新生代的航天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航天事业的接力棒,也接过热情与执着,他们用更具创新性的思维,探索着航天事业的新方向。他们在饭桌旁、寝室里、上下班路上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专家请教,每一个问题的探讨、每一次经验的分享,都是“隐性知识”的传递,都是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长。
这种“有样学样”的模式,让经验与技术突破代际壁垒。老一辈设计师刘向东将自动化判读知识编入测试系统,成为测试的“一笔财富”;而新一代则引入AI技术分析整船遥测数据,提升隐患识别效率,实现“新老结合”的技术提升。从手写判读程序到AI辅助决策,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把每天工作做到位才能睡踏实”的航天初心。
4月24日,酒泉的天空又有一颗“星”升起,那是神舟飞船的航迹,也是跨越代际的精神之火。南洪涛已深耕载人航天18年,刘向东在退休前仍在编写自动化判读程序,而2023年入职的博士田野仅用一年便从测试现场回归总体岗位。当老一辈航天人陆续退场,中国载人航天如何实现技术火种的不息传递?
如今,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舷窗边多了一卷航天员亲手系上的米白色窗帘——那是任长伟坚持增加的舱内人性化设计。“以前总觉得‘载人’两个字是责任,现在明白了,还得让天上的人觉得飞船是家才行。”他说,在动态传承中永葆敬畏,于体系创新中坚守本真,或许正是支撑中国载人航天稳步前行的力量。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