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DeepSeek提问,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它的回答可能有100条。但是如果你向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生产一线提问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答案只需一句话:“设备转起来,人员倒起来,产品动起来。”
2025年,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必须攻坚。211厂火箭发动机领域任务量迎来新的高峰。一开年,发动机领域“战场”火力全开,各条战线破难提速,充分挖掘设备、人员潜能,仿佛加持了火箭速度一般,不断创造新的纪录,全线进入发动机抢制的“火箭时刻”。
设备挖潜出绝招
人的精力有限,设备的潜能无限。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能量,生产一线向工艺发起猛攻,为设备高效转起来加足马力。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涡轮泵是“心脏”上最重要的“动脉”,它结构精细、装配复杂,必须仔细“雕琢”,与之相匹配的却是任务量呈翻番式增长。如何寻求破局之法?正如17车间陈友旭所说:“向工艺方案要效率。”
电火花加工是涡轮盘叶片加工的主要工艺,2025年任务量增长了近80%。为了满足产品对精度的极高要求,设备采用放电方式完成成型。沈岩说道:“以往我们总认为速度和精度是相悖的,只能二选一,但现在我们觉得或许可以二者兼得。”针对15种涡轮盘叶片加工产品,班组逐一展开研究,分析其结构和材质,找出其中4种能够先用速度更快的普通机加车床粗加工、再用电火花“精雕”的产品,有效缩短了生产总时长。
与此同时,车间还安排人员提前制备电火花电极,将部分粗加工电极改为数铣,以保证电极数量充足;同时,每台设备配备三套一体式电极杆,操作人员可以仅用3分钟完成电极更换,缩短辅助时间。多项措施下,电火花设备加工效率提升了至少30%。
在16车间,发动机总装完成后需进行配气实验。受设备功能限制,以往的旧配气台需要3人分别完成设备操作、口令下达、状态观察,2名装配工在旁辅助,必要时还需要1名工艺和1名检验陪同,效率低,人员占用量大。车间努力推动设备更新换代,经过适应性调整后,新的自动化配气台基本可实现装配后1人独立完成实验过程,用设备的潜能释放人员,更降低了劳动强度。
各车间慧心巧思,让设备更好、更高效地转了起来。
人员统筹出实策
高效生产,用好人是关键。
作为211厂唯一的发动机焊接车间,14车间同时承担着现役运载及新一代多型发动机焊接任务。上半年,任务量高度集中,为解决喷管焊接的短板困境,14车间成立了一支喷管抢制先锋队,统筹电焊、自动焊、手氩焊等资源,实施8人两班倒工作模式。高凤林班组的彭铮一边安装焊接喷头,一边介绍说:“我们4人1班、两人1组,对焊1台喷管,双工位焊接更快更稳。”
即便如此,在激增的任务量下,14车间依旧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为此,211厂多方协调各地资源,先后从子公司、其他车间和事业部借调了多名人员,其中包括多名钳工、焊工等技能工人。收到“支援”后,14车间迅速开展专项培训,使大家尽快熟悉产品工序,全员开足马力迎接各项挑战。
同时,14车间充分发挥“总装拉动”作用,让管子成方生产线提前备足3至4台发动机喷管焊接所需原材料,带动该生产线效能提升。在全员共同努力下,14车间实现上下游工序滚动衔接,YF—75发动机产能实现翻倍,打好生产“保卫战”。
为了应对激增的任务,一年来,17车间电火花加工单元已经从以往的两班制优化为三班倒,真正实现了“人歇设备不歇”。该班组共有8名员工,两名组长分别带队“黑白班”,剩余6人两人一组实现三班轮换,确保设备全天有效放电时间20小时以上,将实践用到了极致。为确保产品质量,应对人在夜晚易犯困情况,班组还特别优化了生产计划,将更复杂的工作安排在白天完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激增的任务量和紧迫的发展形势,大家力出一孔、集智攻坚,用“人员倒起来”的实际行动捍卫着产品质量与生产进度。
按下生产“快进键”,每一台飞速运转的设备,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员工,每一件流转交付的产品,都是生产高效运转的见证者。众志成城下,期待硕果累累。
(瞿甜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