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雷初响唤醒蛰伏的生灵,自然万物开启了与时间抗衡的生命角逐,在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3所干部职工冲刺的脚步已经奔忙了很久。
抢下资源保供先手棋
3月5日,惊蛰,催耕的春雷为申城带来滋养生命的甘霖,1800公里外的贵阳花溪,一号调度令的签定落地,也为焦急“等米下锅”的803所送来一场及时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材料、元器件是科研生产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一个月前,在物资齐套专题调度会上,物资部对全年各领域物资齐套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于识别出的10余个重点风险厂家,803所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厂家现场协调物资齐套计划,签署协调纪要,敲定交货节点。
“连续3个礼拜,辗转10个城市,跑了14家元器件厂,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先下手才能抢得先机。”803所物资部部长马天义深有感触。
处在供应链前端的还有零件加工,每一个零件都像一块乐高积木,少了哪一个,产品都无法上线生产,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里,任何等待都是对生存空间的浪费。
蛇年春节复工后的第二周,零件齐套专题调度会准时上线,仅仅一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20家重点供应商代表齐聚精密加工技术中心,通过“面对面”沟通,凝聚共识,破解堵点,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伙伴关系。
改革提速,创新增效
元器件齐套、零件加工解决了“点”上的问题,但想要实现翻倍增长的任务产出,这还远远不够,“提效”是当前摆在“面”上的问题,改革就是这道问题的答案。
模式创新、流程优化、机制保障……围绕提质增效保交付,803所研究制定了19条工作机制,在人员统筹、产能提升、供应链建设以及质量管控等方方面面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同时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为科研加速系好“安全带”。
比如,现场问题快速处置机制要求各团队成立现场问题快速处置小组,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对问题性质进行快速判别和技术决策,现场形成处理意见,分析明确后当日完成问题闭环审批,同时成立由专职检验人员、质量师组成的应急检验队,以满足应急检验需求。
数字化手段更是各部门协同提效的法宝。飞控部推进自动测试设备的应用和生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批产效率,运载部将数字化虚拟仿真、智能判读、产品在线验收等典型示范场景深入推广,光导部持续加强产品正向设计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通产品批量制造的“堵点”,推进产品技术和队伍能力的“双提升”,各生产平台依托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建立基于装配齐套的功能模块,以及计划预警和调整模块,动态更新齐套进展和短线零件识别,快速反馈生产异常情况,实现异常问题的高效处理与批产数据一致性分析。
“协同”是攻坚的最强底色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光电部现在的状态,那就是“赶”,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走路带风。作为攻坚战的主力部门,光电部已经绷紧弦,拉满弓,全力以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这场攻坚冲刺的赛跑中,光电部从来不是孤勇者。“兵临城下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当旁观者,这是一场接力跑,全所各个部门都在拼尽全力跑好自己手中的那一棒。”803所光电部部长杨俊彦说道。
任务量激增,人手不够也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803所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潜,建立人员支撑快速统筹机制,采取设计师持证上岗、技能人员跨部门调配等方式,按照生产节奏有序补齐人员缺口。“外部招聘也在同步进行中,相应的培训、考核方案也已落地,坚决不会让产线上出现‘机等人’的现象。”人力资源部部长宋红娟补充道。
紧急补位的还有“人、机、料、法、环、测”中排在第二位的设备,批产能力二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了产线设备能够及时交付和完成调试上线,测试中心统筹设备采购、计量人员,实行双主管联合方式推动产线建设按期完成。
目标在前,使命催征,当前,803所已经按计划任务和产品配套建立了逐项分解到人的责任网络,处于节点上的每个人都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全力打赢这场春季攻坚战。
(陈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