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航天“长征”征程中,每一次向星辰大海的进发,都铭刻着奋斗者的足迹。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部一室3组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卓越的担当精神,在2024年度脱颖而出,获得集团公司“金牌班组”称号,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航天精神。
“大树”文化铸魂 淬炼金牌品质
走进3组的工作区,墙面上“扎根、追光、进取、坚韧、奉献”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班组长小韩这样诠释班组文化:“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作为从实物到数据的“搭桥人”,该班组聚焦产品总体设计,将“扎根”理念融入日常,推行“根系式”能力建设——每位成员深耕细分领域,突破专业难题。“根扎得深,树才立得稳。”这句自勉之语,成为班组成员激励自己夯实岗位本领的能量源泉。
“追光”和“进取”是班组的鲜明特质。在每个月的“追光分享会”上,班组成员积极交流研讨创新想法,目前已有10余项“金点子”转化为实际应用。
办公室的“追光角”记录着每位成员的技术突破:张工研发的计算软件,为相关问题的快速评估提供支撑;刘工的环境设计软件,实现了产品环境的高效精确设计……“就像大树要用每年新增一圈年轮展现成长,我们也要让进步可见。”设计师小吴望着墙上的创新成果展示板感慨。
航天征程从无坦途,“坚韧”和“奉献”是班组最鲜亮的底色。一次,重要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进度紧张,班组迅速成立了攻坚组,时值节假日,3名成员连夜跨省返岗,连续48小时分析数据,以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有力支撑项目团队找准问题。
班组依托“大树”文化淬炼队伍作风、共同成长,培育出一片甘于扎根大地、勇于胸怀蓝天、敢于搏风斗雪、勤于春华秋实的“人才森林”,不断引领着专业领域的创新发展。
薪火相传聚能 培育攻坚合力
“传帮带”是该班组凝聚力量的密码。班组构建“导师制+项目制”培养体系,通过“理论课堂+实操擂台”的双轨教学模式,助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
在导师“一对一”指导下,95后设计师小赵初入职场仅半年,就独立承担起产品载荷环境设计任务。入职初期,导师从专业学习、试验组织、外场保障3个维度,为小赵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以产品为载体,既指导夯实基础知识,又“手把手”传授设计方法;以技术创新为指引,既引导深挖方法原理,又推动提炼科学问题并获批国自然青年基金支持;以试验组织为契机,既训练掌握试验流程,又培养主人翁意识、强化总体抓总能力。经过半年的科学引导与高强度训练,小赵实现了身份转变,正逐步从新手向骨干进阶。
如今,该班组成员平均年龄34岁,构建起老中青三代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人才梯队,培育出多名副总师。班组中共有1人获中国航天精神模范个人奖、1人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获集团公司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人获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2人获评一院青年拔尖人才。近几年,班组累计承担国家级课题十余项,从研制过程中积淀关键科学基础,基础研究经费突破千万,为技术升级筑牢根基。
创新攻坚破局 锻造硬核实力
随着产品腾空而起,于苍穹间绘就一道壮美航迹,一院一项重要“考试”取得圆满成功。成功的背后是班组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中的艰辛付出。
项目采用了全新的方案,在同类产品中首次应用。班组成员小祝回忆:“依靠传统设计方法很难充分释放风险,国内也没有成熟的软件、平台可以支撑。既然没有先例,那我们就自己干。”
面对难题,班组系统分析方案特点,向行业专家请教,探讨论证技术可行性,组织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形成合力完成了程序的开发,最终实现国内该领域仿真技术的突破。
在那些夜以继日的日子里,一张张机票、一箱箱文件、一个个不眠之夜见证了团队的执着。试验证明,这项新技术成为创新理念与技术可行性协调融合的最佳实践。
“每个人都是创新因子。”班组创新导师刘工介绍。多年来,班组在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中收获颇丰,摘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院科技进步奖/阶段成果奖多项,累计受理专利百余项。2024年1月,以该班组成员为核心力量、以班组专家命名的院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批,为班组创新创效持续注入动力。
荣誉墙上,“金牌班组”的牌匾见证着这支队伍的奋斗历程。从外场深处的发射场到灯火通明的试验室,他们以青春与热血诠释着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正如团队所言:“航天‘长征’没有终点,我们将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以从新开始的心态再出发,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当好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陈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