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前日,一场瑞雪降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月15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丁“共享火箭”携14星发射成功,打开了长二丁火箭与商业卫星开放合作的大门,让世人看到了这名“老将”不断超越自我的“金牌实力”。
火箭光辉下,映着无数总装人坚定的航天理想和信念,他们在疫情和寒冬中闯出了一条有“长征”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
初心不改 步履不停
“那一天,我们完成了6颗卫星装箭工作。”二级箱间段负责人黄旭坦言,我第一次装这么多星。
为了让这14颗星都有地方“坐”,火箭在构型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由于火箭构型复杂,星罩组合体内卫星的间隙较小,总装人员需要“蜷缩”着进入舱体操作,不出半小时,双腿一定会麻,但进度不能耽误,队员们就依靠桁条借力,再疼,也要把活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星箭联合操作现场,队员们需要完成数十个插头的插接打保险工作、几百个螺钉的安装定力工作。
有一颗星离舱体电缆间隙较近,为了保证星箭分离的安全,黄旭等人只得把附近电缆绑扎拆除,待星箭对接完毕后,在星箭分离面以下重新敷设电缆。像这样的工作,他们重复了太多次,但每次都一如往常的认真仔细,用行动印证着当初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那份初心。
然而,留给星箭联合操作的时间只有短短四日,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他们不仅要保证进度,对质量的把控也是丝毫不敢松懈。无论忙到几点,每晚的班后会从不会缺席,会上,队员们要对当天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反复强调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就这样,凭着严谨务实、大力协同的航天精神,星箭联合操作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不仅为后续工作安排留下了充足余量,也为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场无悔征途
严寒,抑或疾病,都不曾阻挡这支有着“长征精神”的总装团队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
2022年3月,队员徐超因疫情被封在厂房里两个多月,解封后连续执行了8次发射任务,接连出差200余天;队员李文超的父母、妻子都在发烧,孩子无人照料,但为了不耽误箭体转场的工作,他只得忍痛背上行囊奔赴太原;已至还历之年的朱东平师傅,得知李文超的情况,主动请缨替换他的岗位,哪怕自己也正在经历病痛的折磨……
12月初,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阳”了,为不耽误火箭出场、产品进场,院里紧急集结了一批阴性队员作为先遣队奔赴太原。
抵达当日,不少队员就出现了发烧的症状,陆续几天,整支先遣队几乎全军“阳”没,一个队医要照顾几十号人,缺医少药,体温表都不够用。
试验队临时党委迅速组织后勤保障人员、身体健康的队员,冒着感染的风险每日给生病的队员送饭、送药。
此时,执行上一发长四任务的队员在得知情况后,毅然放弃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下来完成了卸车、箭体恢复等工作,可没过多久,他们也全部“倒下”了。
身体恢复好的队员就继续顶上,就这样“一棒接一棒”地按节点完成了各项任务。
最累的一天
一二级箭体转场当日,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这也是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天。
队员们需要在低温的室外环境中持续作业几个小时,即便穿得再厚,寒风也会裹挟着冰碴趁虚而入,让人“冷”彻心扉。
然而,进舱操作时,队员需要褪去身上的厚重衣物,换上一层防静电服,没了保暖措施,更是冷得瑟瑟发抖。
即便是在严寒天气下,队员们的动作也没有丝毫变形,依旧凭着过硬的技术进行着一项项精细的操作,顺利完成了箭体吊装、对接及尾翼安装等工作。结束工作后,有的队员甚至在冰冷的环境中出了一身“热”汗。
那天,朱东平师傅也从上海赶来,到发射场已是傍晚。吃饭中听丁关锦队长聊起还有3颗卫星适配器的包带收尾工作尚未完成,朱东平师傅便放下碗筷匆匆赶去了卫星厂房。“朱师傅就像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现场大家都很安心。”丁关锦向记者说道。
发射当日,队员们既兴奋又难舍,像看着自家的“孩子”离家远行。这份对于火箭的情结,也是诸多航天人奋斗终生的秘密。(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