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给你们打电话,是感谢你们设计的防护气囊真是起了大作用。我父亲摔了一跤,幸亏气囊护住了髋部,感谢航天技术提供的安全保护!”去年12月底,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工程中心气源组课题组长张文龙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挂了电话后,张文龙激动不已,马上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课题组。
原来,打电话来的消费者此前为年近七旬的父亲购买了42所生产的“安护宁”智能防护气囊产品,不承想确实为老父亲提供了真正的安宁防护。
航天技术有力量
在中国,每年有4000万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意外跌倒。骨折后,老人们不敢上手术台、怕影响生活质量,还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保守治疗长时间的卧床会给老人带来多种并发症。因此,髋部骨折在医学上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此前,42所工程中心化学气源课题组已经有了汽车安全气囊航天技术转化的成功案例。“能否把气囊用在人身的防护上?”课题组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然而,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跌倒是触发气囊的“开关”,可如何准确识别跌倒呢?组员们从电路的布线设计、运动传感器的选型应用、处理器芯片的编程到跌倒数据采集和处理、算法等一一梳理,逐项验证。
为了获取足够的跌倒动作数据,组员们每天佩戴着数据采集器,在实验室的垫子上反复跌倒。“有时候一个人一天要跌倒50~60次,晚上回家脖子都疼。”参与研制的牛同锋深有感触。
为了对老年人真实的动作数据进行采集,组员们带着数据采集器,来到了当地福利院。他们将数据采集腰带戴在老年人身上,对老年人平时走路、停坐、躺卧等数据进行采集。在有了更可靠的数据后,工作人员在一次室外草地上的“完美跌倒”中,髋部气囊终于顺利弹开。
每个细节都很重要
“我们的产品是一款生活防护用品,会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除了防护功能之外,产品的舒适、美观设计一样很重要。特别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喜好。”张文龙说。
第一次走向服装市场,课题组长张文龙笑称有点“迷茫”。最后,他们找到了“马甲”的设计思路。没有设计过服装,课题组就找到了北京服装学院,于是第一款马甲式“穿戴式智能防护气囊”诞生了。
穿戴式智能防护气囊展开后,气体温度低,无污染,重量仅约1千克,特别适合老年人贴身穿戴。充气模块可替换,气袋可重复使用,经济又实惠。产品先后获得“创客中国”湖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集团公司创新创意大赛优胜奖,并顺利通过了集团公司结题验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经过3年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对接转化,老年跌倒防护气囊项目终于成功面市。2020年10月,1000套“跌倒防护气囊”下线,10月30日,“安护宁”穿戴式智能防护气囊体验店也正式迎来开业的日子。随着第一款产品的预售成功,42所的防护气囊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目光瞄准转型升级
作为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新型产品,起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产品推广难度究竟有多大。
为了将产品多渠道推向市场,课题组和湖北航天力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一起,精心策划推广销售方案。干休所、养老院、康复中心、骨科医院……张文龙带领销售服务团队走访了各地,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时,为了让客户能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张文龙经常亲自上阵,穿上防护气囊“摔一下”。经过一年多的线下推广,消费市场对跌倒防护气囊产品愈发了解,产品逐渐有了知名度,目前正逐渐开启线上推广销售。
2021年,42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专门成立“双跨团队”,科研技术骨干在该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航天核心技术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全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22万亿,我们有信心,让穿戴式跌倒防护气囊产品成为健康和智慧养老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未来发展,张文龙表示,下一步产品研发目标将实现头部、髋部气囊一体化、智能化的设计,为人体提供全方位保护。(席玲)